平行论坛一的第一单元由中国政法大学制度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忠、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郑少华主持,主题为“‘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发挥法学期刊在学科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利明认为,为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办刊要和学校的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刊物一定要成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二点是刊物要办出特色,避免千刊一面。刊物应不断优化栏目,定期讨论选题,对稿件进行适当选择。第三点,办刊要崇尚学术,以学术为本。要从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出发,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而刊物所刊载的文章的质量最好还是要注重文章的创新性。第四点,办刊要有一套好的制度。应将程序制度化,每个环节具备严格的制度保障。最后是做好新媒体的宣传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教授朱勇首先探讨了中华法制的价值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关系。就中华法制学科而言,概括总结、深入研究,不仅能够刻画描述历史文化现象,而且也能够准确总结社会历史规律。就中华法制的学术研究而言,需要加强有关价值体系的分析和探索,进而丰富中华法制的价值内涵。中华法制的核心价值有两条,一是维系大一统的国家格局,二是维系中央集权的体制。通过对中华法制价值体系的概括与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把握中华法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孙宪忠认为,拿学术专著、报纸、互联网媒体和学术期刊等几种主要学术载体来做比较,就能够清楚地看出来学术期刊的不可替代的学术引领作用。期刊主题比较集中,追求长期效应,学术规范、学术引注非常扎实,所以思想性、学术性水平最高。他提出应以三个问题意识提升我国民法学的研究思考。首先要强调中国问题的意识。从民法的角度看,我国转型社会的特点特别明确,学术期刊在支持立法、支持国家法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是现实问题与重大问题意识。应当集中学术力量关注社会当前的问题,为国家建设、人民利益、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最后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明确创新创造的基本出发点,二是将学术做实,不做虚妄之言,三是尊重学术的基本逻辑。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认为,就发挥法学期刊在法学学科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而言,应当要兼顾理论性的法学知识和实践性的法学知识。一方面应当加强对理论法学的研究,特别是理论法学的论文发表。另一方面在部门法中也应当重视理论研究。法学期刊并不是简单的发表现有的或者已有的成果的平台,而是要设置一些话题,倡导某种风格,对法学学科的体系建设起到引领作用。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明楷指出,针对建立中国法学自主的知识体系,第一是要注意不管法学研究还是期刊,不能为体系而体系。刊物应当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的真实问题。第二是各个刊物应当办出自身特色,重视读者,尤其是重视本科生的需求。第三是应当识别真创新与伪创新。最后是刊物既应当是一个学术市场,供大家投稿,也应当有计划地安排约稿,在约稿过程中以真正解决中国问题为目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大元指出,第一要重新反思何为学科,何为学科体系以及学科存在的价值。但如不按学科规律,尽管一些学科体系看起来越来越完备,但是可能恰恰跟不上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二是在强调中国学科特色的过程中,应把思路从中国法学与世界法学转向世界法学中的中国法学,因为世界法学离不开中国法学。第三,作为期刊应当引领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推进“三大体系”的核心与思想来源,自主的知识体系应具备历史性、主体性、原创性与体系性,同时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第四,期刊不应陷入到学科的狭隘的分类,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倡导综合的研究方法。第五,期刊在未来的刊物发展当中,应重视思想性、学术性、基础性。第六,期刊要关注“后疫情时代”法学发展新趋势。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守文提出,法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应关注既有学科与新兴学科。期刊作为重要的双边平台,尤其需要关注上述两类学科。一方面,期刊要重视既有学科的持续完善;另一方面,期刊要注重培育新学科和培养新兴学科。对于还没有破土而出的潜在的新学科,要加强培育;对于刚刚破土而出的新兴学科,要加强重点培养。尽管新兴学科在很多方面比较稚嫩,但充满活力,对与其相关的交叉研究要鼓励和扶持,这是期刊需要做的重要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分析了自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学术理论期刊关于“三大体系”建设研究成果的发文量、主题词、研究队伍和登载期刊主体等基本状况;重点介绍了法学学科建设研究在促进传统法学的升级转型、推动新兴法学的发展、加快交叉法学的创设等方面的新进展;提出了法学期刊促进新时代法学学科建设的两点建议:一是主动设置专题、专栏并引导法学学科建设研究方向从“怎么建”到“如何建”转变,二是有意识地组织、联络、构建学术共同体,推动形成法学学科建设研究的核心研究机构、团队、作者群,产出系统性引领性研究成果,助力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建设。
单元点评:
四川大学教授龙宗智、《法治日报》理论部主任蒋安杰对本单元发言进行了点评。龙宗智从三个方面对本单元发言进行了总结。一是通过体系性知识建设,培育成熟的法学学科。二是通过问题导向性研究,充分回应建设法治国家的实践需求。三是办好法学刊物,建立“三大体系”,尤其是学科体系当中重要平台的支撑作用。对于如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龙宗智认为学术期刊要尊重学术规律,注意直面现实、回应现实、指导现实,同时加强国际交流。蒋安杰认为,本单元的讨论意义深远,对于学科的发展,如同司法办案追寻司法规律、探寻司法本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也要有“源”,注重学术规律,让学术观点有长久留存的价值;高大上与接地气相结合,要让读者能看得懂!